“老三篇”讲了三个人的事
在延安时期,毛泽东发表的三篇文章,后来被简称为“老三篇”。这就是1944年9月8日的《为人民服务》,1939年12月21日的《纪念白求恩》,1945年6月11日的《愚公移山》。在“老三篇”中,毛泽东讲述了古今中外、跨越时空的三个道德榜样: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、一个外国人、一个神话人物。与当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、英雄相比,他们的共同特征是“凡人不凡”。
《为人民服务》中的主人是公张思德。他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,从军11年,3次负伤,3次过草地,4次翻雪山,当过通讯班战士、特务连战士,最后是警卫团战士。毛泽东说他最大优点是只做事不吭声,嘴巴都长到别人身上去了。1944年9月5日,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,因炭窑崩塌而牺牲,年仅29岁。9月8日下午,在延安枣园西山脚下一个小操场上,中央警卫团、社会部、办公厅、直属机关的部分同志1000多人,为张思德举行了追悼会。毛泽东题写“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”的挽联,并即兴发表了演讲。后经整理送毛泽东审核,他写了“为人民服务”为题目,于1944年9月21日发表在延安《解放日报》。由新华社转发到各解放区报纸和国统区的《新华日报》转载后,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。
《纪念白求恩》讲的就是白求恩本人的事。他是加拿大共产党员,国际著名胸外科专家。受共产国际和美国共产党派遣,白求恩一行历经2个多月的行程,于1938年3月31日来到延安。8月他到了五台山,被任命为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卫生顾问,率医疗队进行战地救治。在1939年10月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为伤员施行手术时,他被感染,11月12日逝世,享年49岁。1939年12月1日,延安各界举行了白求恩追悼大会。毛泽东送上花圈并题写挽词“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,学习他的牺牲精神,责任心与工作热忱”。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了这篇文章,称白求恩为高尚、纯粹、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。
《愚公移山》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:住在山北、年近九旬的愚公,苦于门前两座大山阻碍出行,便说服家人子孙接续搬山。邻居小孩也都来帮忙。该举动被河曲智叟讥笑劝阻,而愚公不为所动,并以子孙无穷作出反驳。最终感动了天地,派天神将两座山搬走。1945年党的七大上,毛泽东三次讲到该故事,特别是在6月11日的闭幕式上,他作了这篇富有哲理、耐人寻味的闭幕词。
树立这些道德榜样有充分考虑
在当时,毛泽东专门讲这三个人的故事,并将他们树立为榜样,主要有以下考虑:首先,随着共产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,党员队伍成分和党的干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,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增长,甚至出现“组织上入了党,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”的情况。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,让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需要不断加强思想建党,一种途径就是树立学习标杆。
其次,由于国民党的政治打击、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,陕甘宁边区面临着经济与财政困难。毛泽东后来曾说:“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1940年和1941年,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,都在这一时期。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,没有油吃,没有纸,没有菜,战士没有鞋袜,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。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,企图把我们困死,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。”加之,日本发动清剿运动,对边区的围攻和打击,共产党提出并推行了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、精兵简政等举措,目的是减轻群众负担,真正为人民服务,也就是要处理好党群关系,即党宗旨观、群众观的问题。而以张思德事迹的契机,毛泽东更清晰、更完善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;他提倡学习白求恩,也为共产党员如何对待工作树立了榜样。
最后,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转折的情况下,中国的前途究竟是什么?“在中共党内也存在着悲观心理、疲劳情绪、对前途过度乐观等错误思想。”毛泽东重提“愚公移山”典故,是在当时形势下倡导要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执着精神,去感动人民这个“上帝”,坚定信心、团结力量,为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奋斗,把中国引向光明。
“老三篇”是共产党人的“道德经”
由小想大、用小说大、以小见大,“老三篇”讲述了三个“凡人不凡”之事,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宗旨观、群众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在当时革命斗争的环境下,成为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、凝心聚力,推动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。
即使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,“老三篇”也没有过时,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性地提到。比如,1995年江泽民曾建议大家重读毛泽东同志的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毛主席要求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,做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社会环境和战争年代大不一样了,毛主席这些话是不是过时了,没有过时,应该说更有现实性。各级领导同志更应该自重、自省、自警、自励,在各方面以身作则,树立好的榜样。”特别是,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话语,如“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”,“为人民服务”,“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有道德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”等,都出自“老三篇”,它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秉性的根本性塑造,由此可见一斑。
可以说,“老三篇”所树立的典型、讲述的事迹、传递的精神,在历史发展中,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,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追求、人生意义与精神境界;“老三篇”所折射的价值、主张和追求,所阐释的宗旨意识、群众观念、坚定的理想信念等,回答了“我是谁”、“为了谁”、“依靠谁”的本源性问题,也正是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、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。从这个意义看,“老三篇”是超越时空、不断传承的,它是共产党人的“道德经”,是自我净化、修身养性的“心学”,也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、自我革命的教科书。
- 上一篇:建国后毛泽东对“美国帝国主义”的认知和应对
- 下一篇:党史百年天天学(4月4日)